北京市财经学校是1983年由原鼓楼中学改办的财经类中等专业学校,属全国重点职高。校长王福全有三十多年教学实践和双大本学历。1996年曾被东城区委区政府评为“十佳模范校长”。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他。
说到八十年代初京城兴起职高“热”时的情景,王校长显得有些兴奋。他说:“当时职高的异军突起既缓解了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也满足了社会对职高人才的迫切需求。财经学校毕业生多是到政府机关和大金融机构,待遇好,工资高,成为‘热门’。每年招生,学校咨询台前总被人围得里外三层”。谈到职高趋冷的原因,王校长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就业难引起的。造成就业难,一是目前政府机构改革与国营企业转轨正同步进行,导致大学毕业生与下岗职工对职高学生就业形成双向挤压。二是一些职高所设专业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加之部分职高学生学习不努力,专业综合素质不高,择业时又挑肥拣瘦。
“那么,职高怎样才能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王校长说,职高最终能否走出困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事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得到国家政策上的优先照顾;毕业大学生则有学历上的优势,加之许多人降低了就业标准,使职高学生在就业市场所占份额大大缩小。对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不考虑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作法,王校长颇有微词,他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市场发育与用人观念的不成熟。这样做既加大了企业成本,又造成人才资源的空置与浪费。任何单位人才的组合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比例的协调,通过合理的配置才能达到物美价廉的最佳“价格性能比”。所以,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好的职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是完全有用武之地的。职高应根据自身“小、快、灵”的特点,面向就业市场去进行专业的调整与学科的设置。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应更加多样化。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又要按教育规律办学。学校必须狠抓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建立一套适合职高特点,能够有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教师敬业进取的激励机制。通过面向就业市场的近“攻”与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远“取”,使职高发展既有活力,又有后劲。
王校长接着介绍了财经学校近几年努力摆脱困境,以求发展的作法。他说,我们重点抓了就“低”与攀“高”。所谓就“低”,即对学生入财经学校的分数要求降低,以增加生源;学生毕业,教育他们对求职期望值要降低,鼓励他们到企事业基层单位去工作。而学校并未因此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提出,为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突出专业技能,实施文化和专业理论并重的方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文打字,点钞、珠算,计算机操作等专业技能,并建立了技能证书制度。这些严格实用的要求与标准,使学生在求职时受益匪浅。许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业务骨干和先进工作者。所谓攀“高”。即学校为那些原来学习基础较好、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又有深造愿望的学生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近年,学校通过采取3+2(即参加成人高考三门公共课,再选考两门金融专业课)的办法实现了与东城职工大学会计系的接轨。同时引进BBC计算机等级考试。1996年下半年,又引进国家教育部海外处与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办的剑桥专业商务英语考试(BEC)。由于BEC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因此国内各类经济部门尤其是涉外企业招收职员时将它作为英语能力的证明。目前学校已将BEC纳入正常化教学之中,为学生求职提供了重要砝码。